這就是“融媒體”的工作瞬間。伍昭靜 攝于2019年3月12日
這就是我們!(從左至右)盧傳隆、宋印官、林蓉蓉、蔡思浩、伍昭靜、陳細英、翁冬莉、林丹丹。王世干 攝于2019年3月13日
2019年春天,南網傳媒全媒體記者集體出動,奮戰博鰲,完成了一場漂亮的“博鰲時間,南網視線”融媒體報道接力賽。這不是一場普通的“春游”。在這背后有許多小故事,你想聽么?
挖掘新聞亮點,要到一線去
不知不覺中,博鰲亞洲論壇迄今已舉辦了十八年。博鰲論壇年年有,每年的保電都是重中之重,如果才能從常態化工作中挖掘出亮點,這是我們每年提前去一線采寫報道的重要任務,也是最費心費腦之處。很慶幸也很自豪,每一次,我們都“挖”得漂亮。
考慮到今年是博鰲保供電的第18個年頭,我們的落點首先考慮18歲。對于尋常人來說,18歲有著特殊的含義,它既是對過去18年成長歷練的階段性總結,更加重要的是,18歲意味著成人的起點,征途漫漫,青春激蕩,青年人需要肩負起更多責任感和使命感。博鰲保供電團隊的精氣神也應該是這樣的,“風華正茂,十八而志,大任始承”,我們提煉的幾個關鍵詞也得到了海南電網小伙伴的贊同。
確定大方向之后,我們的采訪就各有側重地圍繞著“十八”展開了,采訪參與了十八年保供電的資深員工,盡可能讓每個被采訪的小伙伴回憶一下自己的18歲……驚喜總會悄悄現身,在采訪過程中我們遇到了剛好是在18歲的時候入黨,黨齡剛好滿18年的采訪對象。到完成新媒體稿件《芳華十八,到底有多美》的稿件的時候,我們又有了意外的發現:采訪對象剛好是18人!機會,總會留給有準備的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瞄準采訪目標,累并興奮著
博鰲行程雖然只有短短5天,但準備工作早已啟動。自2月接到海南電網博鰲保供電團隊參評第六屆“感動南網”的采訪任務,南方電網報記者陳細英就圍繞采訪對象、選題落點等需求,與海南電網新聞中心的小伙伴進行多次溝通討論。
團隊特質的確定讓采訪重點更加明確,陳細英坦言,途中遭遇的第一個挑戰是身體的疲憊,記者工作真的是個體力活。保供電準備階段,工作人員從早干到晚,記者也需要跟著采訪對象的工作節奏走,深入一線實地探訪,或者等待采訪對象結束當天工作后再行采訪,“那幾天,我們不是在采訪,就是在前往采訪的路途上,經常是早上六七點就出發了,試過直到晚上八九點才回到酒店整理采訪素材,而采訪對象也回到辦公室與同事們開會總結當天工作?!?/p>
雖然身體難免疲憊,但心情卻很興奮。采訪的過程中,我們聽到了很多不一樣的故事,一線現場保電員工多年如一日地開展著保電,到處都有他們發熱發亮的地方。在采訪中有遇到新入職的員工,有工作數年后調到現場保電的,有也干了幾年甚至十幾年的老手。有的人是18年博鰲保供電的親歷者,也有的人是第一次離博鰲這么近……有的人曾在墓地、菠蘿地里獨自守桿塔,也有的人在大后方為一線系統“把脈問診”,還有的人在18歲的時候就已經想好了要成為一名電力人……雖然崗位不同,壓力各異,但說起博鰲保供電,我們也從他們口中聽到了很多一樣的詞匯,像“萬無一失”、“歸零心態”、“博鰲精神”等等,博鰲保供電對他們來說,是一份使命,也是一份榮耀。這期間我們對保供電工作有了更真切的體會。從他們身上看到一種技術的提升與文化的傳承。不同崗位不同年齡的保電人員都在適應新技術的同時努力把經驗傳給新人,希望能夠做好“博鰲”這個品牌。遺憾的是,采訪了很多可愛的保供電人,但成稿時囿于篇幅沒能將他們一一展現。
這是屬于他們的第一次,收獲滿滿
這是南網傳媒影視中心記者林蓉蓉工作兩年來首次到博鰲參與保電宣傳報道,也是她第一次在“敞篷”直升機上做現場報道。她一開始上飛機的心情是興奮的,“現在想想當初幸好在飛機上剛升空就完成出鏡拍攝任務,不然后面可能還完成不了任務。為什么呢?暈!實在太暈!我是一個坐過山車都能吐的人,加上出差那幾天腸胃感冒,上飛機不到半個小時,就感覺胃里的早餐就在翻滾?!蓖ㄟ^此次體驗,她真真切切了解到機巡作業人員工作之不易,“大家可以留意到我們都戴著耳機,那個除了用來通話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隔音,飛機是沒有門的,噪聲非常大,風力也非常猛。而像機巡作業人員,每次開展巡線的時間接近兩個半小時,同時還要拿五公斤左右的相機連續拍攝3000多張照片,他們的不易可想而知?!?/p>
這也同樣是南網傳媒網絡傳播中心記者翁冬莉的第一次,在出發去海南的前幾天,她甚至有點小忐忑。如果說博鰲保供電工作是對全網的一項大考,那么這項采訪報道任務對我們的南網傳媒全媒體記者、通訊員來說也是一次常規考試,即便她已經把行李箱撐得差點蓋不上,把往年的系列報道學習了好幾遍,也總怕遺漏了什么重要采訪工具,但很快的她便進入狀態,越來越淡定,“在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中,一切都如期順利地完成了?!?/p>
雖然南網傳媒影視中心記者蔡思浩是第二次對博鰲進行采訪報道,但在保電籌備階段來這還是第一次。在他看來,對于一個小鎮來說,博鰲的確因為其特殊意義讓整個瓊海甚至整個海南的網架和巡檢有了一個飛速的發展,“兩年前我在這里采訪的時候,這里的員工還在改進登塔的安全設備,還在整合整個保電過程做了個博鰲保電的APP。兩年后的今天,在全網很多不同地方投入新技術都用到博鰲上了?!?/p>
四年的積累與沉淀,能量隨時迸發
南網傳媒網絡傳播中心記者林丹丹掰著手指頭算了一下,這是她第四次跟進博鰲保供電的采訪報道了。4年了,她已有了一種博鰲情懷。她還記得第一次去博鰲采訪的時候就像個菜鳥,對一切都感到很好奇,每一次都都會拍下很多圖片,這個習慣保持至今,到了做回顧性質的報道的時候,她的“庫存”則派上了大用場。在她看來,來這里采訪,就像是探訪老朋友??吹侥切┦煜さ拿婵?,無論是電網資深前輩馬德超、王世干,還是2018年南網勞模黎源源,又或是連續4年都與小赫茲有張合影的王杰與楊敏,還有2018年南網優秀共產黨員盧傳隆,很有一種“這些年來我們都在和電網一起共同成長”的感觸。
她還一直都有一個隨手拍的愛好,就是還喜歡拍下一起出去采訪的小伙伴們專注工作的身影。工作時是美麗的,但是身為記者,通常都是在忙于記錄采訪別人卻沒機會留下自己的工作影像,她希望能盡量彌補這種遺憾,能讓大家的家人、朋友、乃至自己的孩子都能通過這些圖片看到自己到底是怎么工作的。這一次,大家都紛紛互拍起來,留下了許多可以用來回味的工作瞬間。
不過她說,遺憾總是有那么一點點。其實每次采訪都是提前一兩周進行,至今為止,她還不知道“進行ing”的博鰲論壇到底長啥樣。去年曾擁有過一張工作證,她一直放在工位上最醒目的位置,“就是留個念想”。
唱響南網好聲音,每一次都有新突破
在這次集體采寫過程中,我們一起挖掘了“博鰲保供電神器”,前方的保供電工作有直升機、紅外測溫無人機、智能頭盔、智能巡檢機器人、省級狀態監測評價主站系統等高科技產品來助力,我們在報道工作也在報紙特刊、微博、微信、視頻中采用了多種融媒體技術、手段來唱響“南網好聲音”。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將AR技術應用到這次“博鰲視線 南網時間”的系列報道中,在網絡傳播中心編輯李華鋒和學習崗尹繹雅的協助下,實現AR讀報,讓文字、圖片和視頻得到有機融合,將現場的保供電、采訪工作情況更直觀地呈現出來,使讀者獲得耳目一新的體驗感。
每一篇“結晶”,有賴于集體的力量
“每一篇稿子的呈現,有賴于大家的大力支持和主動配合,是融媒體共同合作的成果,后方的力量也不可小覷?!贝舜尾棃蟮缊F隊組長牛國棟如是說。
據了解,“海南電網服務海南省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這一大選題方向,在早前便已奠定并鋪開。報社集體決策應該從堅強電網、智能電網、營商環境、扶貧攻堅四方面報道,堅強電網與智能電網組成一個版面,呈現電力支撐,營商環境、扶貧攻堅則側重海南電網服務海南美麗島建設。南方電網報記者劉杰、何石負責前方采訪,通過走訪海南電網計劃部、生技部、市場營銷部、宣傳文化部等部門從省公司層面了解三年行動計劃、智能電網、扶貧、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面的決策,同時走訪瓊海供電局、文昌供電局、??趪H免稅城現場了解博鰲保供電、航天發射基地保電等具體工作,最后稿子呈現出來便有點有面。
“4年前剛入職第二天就去采訪了博鰲亞洲論壇保供電,可以說我從這里開始走進和認識南網”,報社記者孫維鋒雖然今年堅守后方,但他在去年和今年的論壇期間都撰寫了南方電網公司服務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綜述稿件。每寫一次,他都要把海南和海南電網發展的重要歷史節點梳理并熟悉一次,閱讀海量材料,結合當前形勢深入思考,直到找到“情緒”和“感覺”,努力把大家印象中冰冷的綜述文章寫的有溫度和有可讀性。
2019年的博鰲,我們一起走過。南網傳媒全媒體也將繼續伴你前行,替你記錄,為你發聲……南網“傳說”,未完待續。
南網傳媒全媒體記者 林丹丹